|
|
|
|
|
|



2017-04-12 14:30:00 
口感多样 味道丰富 客家擂茶吃出乡愁
季度最佳报道


传统客家擂茶。



擂茶泥。



有人说,有太阳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客家人行走天下,足遍世界,当然也带来了他们的饮食文化。今天要说的,便是客家人的擂茶。


客家人是一个在中国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南部以及江西南部的汉族民系。 19世纪末至20世纪,大批客家人飘洋过海来到南洋谋生,当时的马来亚就是其中一个落脚地。据闻,客家人最初在槟城落脚,之后才散落到马来西亚各个州属。

经历爬山涉水,千里迢迢来到马来西亚后,客家人主要从事中医、打铁、割胶、耕耘、开矿等辛苦的工作,练就了坚韧耐劳、永不言弃的性格。正是这种性格,给了客家人不知疲倦寻找新天地的原动力。倘若今日你认真品尝擂茶的滋味,相信你也会从这五味杂陈的食品中,认同它与客家精神是有相通之处的。

擂茶是客家人用以款待亲朋好友的一道佳肴,更是在喜庆佳节中不可或缺,展现主人家的诚意,乃至客家人均离不开的一种习俗。

传统擂茶渐消失

擂茶汤料主要是将茶叶、九层塔、 花生、芝麻等捣碎为擂茶泥后再冲入热水,拌上饭和几样菜,便是客家人最爱的擂茶。擂茶泥也被客家人当作茶饮。擂茶不排斥任何佐料,可荤可素,可粗可细,但传统擂茶均以四季豆、眉豆、菜脯、树仔菜、九层塔、豆腐、蒜等等为佐料。

擂茶口感多样化,味道丰富,更是老少咸宜、家喻户晓的佳肴,现今,想吃到传统古早味的擂茶却不容易。传统擂茶需以番石榴树干制成的擂棍及陶瓷盆为捣碎器具。由于制作繁琐,因此现代人几乎摒弃传统,改用搅拌机制作,使客家古早味渐渐消失于繁华中。



擂茶小贩张秀兰用番石榴树干制成的擂棍及陶瓷盆为捣碎器具制作擂茶泥。


双溪古月游子回乡必尝

在霹雳州金宝县区,一个名为双溪古月的小镇,70%的居民是客家人,在客家文化的熏陶下成长及生活,让这小地方成为一个古色古香的客家村。

双溪古月大部分的居民都从事农耕业,大多数居民也都有在庭院种植蔬菜的习惯。因此,以蔬菜为主要食材制作的擂茶便成为村民饭桌上的常客。

张秀兰:制作步骤繁多

许多在外地奔波的游子回到家乡后,必会尝口擂茶汤的香浓滋味一解乡愁。擂茶不仅是客家人日常生活中密不可分开的饮食文化,对于某些人来说更是赖以维生的经济命脉。

张秀兰,今年62岁,双溪古月村民,逾30年来,她依靠贩卖擂茶赚取生计,每日清晨5时许就起身制作擂茶,以赶在8时30分开档做生意。

张秀兰表示,制作擂茶步骤繁多,不是一人能做得来的,她的老伴蓝锦源,平日在放工后便会帮忙妻子制作擂茶,从购买食材、洗菜、切菜、炒菜,所有的工作夫妻俩都亲力亲为,日而复始,多年不变。

张秀兰感叹:“现在市场上贩卖的擂茶有许多都已失去了正宗擂茶的味道,一些商家为了利益,自行搭配擂茶的佐料,减低成本。这样做,食客们品尝的就再也不是传统客家擂茶的口感与滋味。”

学记感言

不仅是饮食文化

纵观客家人茶文化的发展史,擂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擂茶随着客家人的移居,不断地与当地自然资源及人文环境融合,也因此造就了新马一带特有的擂茶文化。在时代的推进下,许多传统文化都逐渐被世人所遗忘,淹没在城市中。然而,擂茶的意象放入客家人历史的长流中,再也不仅是饮食文化,而是客家人迁徙世界各地,坚毅的生活态度的印证。

负责人感言

学记自行策划采访

这篇专题报道由学记自行策划与采访,虽然背景资料多,受访人物所占篇幅较少,但也不失为一个让学记学习如何针对报道进行资料搜寻,在采访前后进一步再吸收知识的学习过程。



传统擂茶均以四季豆、眉豆、菜脯、树仔菜、九层塔、豆腐、蒜等等为佐料。



爆香的虾米也是擂茶的主要佐料。




擂茶的味道会带有甜味,是因为加入了甜竹。

爆香的蒜茸和蔥茸用以制作油飯。


吃擂茶必搭配香喷喷的油饭。


学记们与张秀兰(中)及蓝锦源(左二)合照。左一是张嘉柔,右一起是欧诗柔及陈欣怡。


(策划:霹雳区学记负责人麦肖剑

联合报道:霹雳区双溪古月综合中学学记 PK1812 欧诗柔、PK1813 陈欣怡、PK1814 张嘉柔)



文章来源 : 星洲日报 2017-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