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2020-03-04 17:12:18 
第一堂公民课
Oh! 中学

文:曾千恒(吉隆坡坤成中学)

今年开学不久,我的学校特地邀请马华学者陈亚才为高中生主讲一场公民教育讲座“对民主法治课题的普及认识”,对我校公民教育的推广,踏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记得同学们步入礼堂时看见屏幕上显示“从投票年龄降至十八岁谈公民教育”,并附上大马国会议席的分布图,可以看到同学的两极化反应。有人说:“哇佬欸,酱闲!”;有人则“举办各自的政治演讲”,开始与同学滔滔不绝地谈起国家大事。显然,现场有一半的学生对公民课题毫无兴趣,这更突显了在校园推广公民课的急迫性。

讲座一开始,主讲人就开门见山地介绍了2019 年国会将投票门槛降至十八岁的修宪决定,表示在座的学生不久后将有投票的权利。当讲员反问在场学生是否认为自己足够成熟参与五年一度的民主选举时,学生展露了积极与主动的一面,一个个举手发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一位高三学长的言论,与其人云亦云地认为年轻人不够成熟,或对政治缺乏认识,他理智地分析问题,从另一个角度出发,提出年龄与成熟度不能挂钩,难道到了二十一岁就一定会在一夜间变成熟?显然不是,足以证明十八岁不够成熟的论点毫无根据,不攻自破。

除了为公民教育下定义,主讲人也简述了我国的政治体系,以及宪法给予公民的基本权力。他说,一个民主国家如果不受第四势力——媒体的监督,那完整的三权分立不会实现。说到媒体,主讲人要学生就媒体在民主社会所扮演的角色作出评论。而在这个环节的谈论中,有同学提到香港反送中运动及香港媒体的表现;有者认为媒体不应该偏帮或只报导其中一方的言论;有者则表示人民应该聆听正反双方所提出的立场,再分辨是与非……我认为,与其站边或注重在“黑警”或“曱甴”的身分认同上,学生激辩的同时却遗漏了反送中运动重要的一块,那就是《逃反法令》本身是什么?由此可见,现在社会缺少的不是媒体的报导或网络的资讯,而是催泪弹和冲突背后的意义。当人们忽略了一场社会运动爆发的起源,再多的辩论,顶多只是空谈。

当主讲人提到爪夷文议题时,在场的同学也积极提出自己的看法,参与了支持和反对两大阵营的拉锯战。同学们在学校第一场公民课里能够理性地分析主讲人抛出的问题,勇于表达己见,让我印象深刻。我相信,同学们经过这一次公民教育的“洗”,想必获益不浅。

其实公民课不一定是苦燥乏味和填鸭式的,但是在讨论和辩论的当儿,公民课必须建立在一个重要的基础上——我们有必要以一个马来西亚公民的角度来思考,日后成为一个明智的选民。


**《噢!中学》专栏公开给各校的中学生投稿。写与中学生有关的时事评论,比如针对考试制度、教育制度、校园霸凌、家庭生活等,说说你对这些课题的看法。字数约600 字。有稿费。投稿电邮:[email protected]。(投稿者记得要注明文章的标题、中英文姓名、I.C. 号码、地址、电话号码、电邮、银行户口和所属银行。)



文章来源 : 星洲日报 20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