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千恒 /吉隆坡坤成中学
4月27日,政府宣布放宽防疫措施,我国进入地方性流行病阶段。大开放宛如春夜喜雨来得正好,赶上劳动节和开斋节长假。国民被囚了两年后纷纷出游,四处可见人头攒动,旅游区重现人山人海的光景。隔了两年后,各行各业恢复营业以及报复性消费刺激经济齿轮增速,社会逐渐迈向复苏。
但是,我国,乃至全球的经济复苏步伐碰上一大绊脚石。无需掌握经济学或追看财经资讯,只要没有“吃米不知米价”就知道现在万物起价。三月份的消费价格指数(CPI)按年增加了2.2%,尤其食品的CPI 更是上扬4%,写下五年新高。当中原食材价格如鸡肉、鸡蛋或蔬菜暴涨10% 以上。居家饮食费用飙升升挤压了百姓的消费能力,我也被迫乖乖就范,舍弃“Teh 冰”只喝“雪茶”。
必须澄清的是,2%-3% 通货膨胀率属于健康水平,因为适度的通货膨胀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元素。近年来,日本和欧元区为了摆脱通货紧缩(deflation)而实施负利率措施,追求通胀来刺激经济增长。
在“大通胀”时代的背景下,大马的通膨率依然能保持在平均水平1.9% 左右该归功于政府的燃油补贴。此外,我国握有“双油”的优势——是油棕和原油的出口国,因此躲过了大宗商品价格高企的子弹。与美国(8.5%)和欧元区(7.5%)的四月份通胀率相比,我国实属不幸中的大幸。
后疫情时代的生产链逐步恢复运作,工业生产指数(IPI)却需要时间才能返回疫情前的水平。面对需求暴增、供给有限的情况下,价格上升符合需求与供给法则。加上疫情反覆,中国推行“清零政策”导致“世界工厂”时而停业,影响了全球的供应链。
另外,乌俄冲突更是雪上加霜,经济复苏难上加难。“欧洲粮仓”乌克兰饱受战火摧残无法收割作物,而西方对原料输出大国俄罗斯采取经济制裁导致能源和金属等原材料短缺,间接推高粮食和制成品的价格。
再者,为了保障民生和挽救企业,各国在疫情期间采纳量化宽松(Quantitative easing)货币政策(俗称印钱)和扩张性财政政策(俗称派钱)来增加市面货币的流通量。然而以上策略只能解决燃眉之急,长远来看反而会加剧货币贬值、推高通膨率。
因此,两年来推行宽松货币政策后,各国央行会收紧货币政策,特别是美联储(Fed)预计会在今年加息来抵抗居高不下的通膨率,届时亚洲货币或会,甚至已经掀起贬值潮,进口原料和制成品的价格又会上涨,出国旅行计划也随之泡汤。
随着政府宣布最低薪金涨25% 至RM1500,以及全球经济增长放缓(IMF 下调至+3.6%),我国预料难以摆脱持续攀升的物价压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指出大马在内的新兴经济体,通膨率恐怕会涨破8%。香港歌手许冠杰在〈卖身契〉中埋怨“加差饷(税收)电费水费,啲餸(菜肴)乜愈来愈贵”,但也不忘提醒人们“喂,咪(不要)太过闭翳(抑郁),训医院更贵……唉,总之一句柯弥吉帝”。
**《噢!中学》专栏公开给各校的中学生投稿。写与中学生有关的时事评论,比如针对考试制度、教育制度、校园霸凌、家庭生活等,说说你对这些课题的看法。字数约500 字。有稿费。投稿电邮:[email protected]。(投稿者记得要注明文章的标题、中英文姓名、I.C. 号码、地址、电话号码、电邮、银行户口和所属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