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霹雳区学记负责人麦肖剑
报道/霹雳区学记
PK2328 姚博文 怡保三德国民型华文中学
PK2273 陈逸燊 昆仑喇叭中学
PK2241 朱恩瑶 女英华中学
星洲日报《学海》学生记者队推动“最佳时事专题”比赛,以“疫情”为主题,邀请各区学记队分别撰写一篇专题报道。此比赛邀请吴奕品医生、星洲日报高级记者白慧琪、自由撰稿人彭美君担任评审,并于4月30日举行了线上会审。
各区学记出席了会审,聆听评审们针对自己的专题给予的评语,以及需要加强的内容建议,获益良多。最后,霹雳区学记队的专题脱颖而出,获得最高分。本期《年轻人》版特别刊载此最佳专题,以资鼓励。
冠病疫情从2020年延绵至今,给我们的生活造成非常大的影响,但总有人唯恐天下不乱,制造及散播与疫情相关的假新闻,使得群众本就恐慌的情况雪上加霜。到底制造假新闻者的心态是什么?假新闻会如何影响情绪?身为群众的我们又该如何提防?
首先,什么是假新闻?大马通讯及多媒体委员会(MCMC)霹雳州主席再鲁纳哈受访时解释,假新闻是蓄意被制造以欺骗、混淆和误导群众,最终造成危害的内容。在现今“后真相时代”,混淆视听的假新闻愈来愈多,以至于不少群众错把真新闻当假新闻、假新闻当真新闻。
他表示,当假新闻的散播不受控制,就会引发群众恐慌,社会处于不安稳状态。“就拿前些日子的疫苗假新闻来说,已经对人们造成恐吓,一些已登记接种疫苗的民众纷纷取消预约,全国冠病疫苗接种计划进程也因此受影响。”
他说,由此可见,假新闻会使政府对抗疫情的努力受阻,比方国家复苏计划是否迈入下一个阶段,取决于疫苗接种人数等3项指标,当假新闻导致人民取消接种预约,晋身下一阶段的进展就会受挫,要脱离疫情险境更是难上加难。
他强调,宪法确实维护人民言论自由的权利,但必须是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而制造或散播假新闻都是一项罪行,可以援引两个法令对付。
第一是由MCMC执行的1998年通讯及多媒体法令第233条文,任何使用网络或社交媒体散播虚假内容者,罪成可被罚款不超过5万令吉,或监禁不超过1年,或两者兼施。第二是由警方执行的刑事法典505(b)条文,任何人导致公众恐慌、破坏社会安宁,罪成可被判监禁最高两年或罚款,或两者兼施。
“你可能会说,传播者只是纯转发,假新闻到底不是他们所制。但事实上,他们拥有能力去判断是否应该将新闻分享出去,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受限于法令。”
从心理角度而言,常接触假新闻,可能会对情绪造成影响。精神科医生黄廷莹指出,在较轻微的情况下,假新闻对个人的影响只是接收了不正确的资讯,但如果新闻的本质是试图激起恐惧,就可能会让阅者产生困惑、不愉快、焦虑或恐惧。
“尤其是经常接触假新闻的群众,科学研究表明,他们的情绪会慢慢积累,最终可能导致情绪问题。”
令人好奇的是,假新闻制造者图的是什么?黄廷莹表示,此群体的目标,就是想透过传播不正确的资讯来影响他人,从而观察群众的反应或达到自身政治利益。此外,有者也会利用公众点阅率赚钱。
“假新闻制造者的心理活动和一般人不会有太大的不同,他们并不觉得制作假新闻是一件羞耻的事。”
至于你我都可能一时“错手”当上的假新闻传播者,黄医生指出,这个群体在看到假新闻以前,本身就已经存在类似想法,看到假新闻的当下也无法辨认真伪,一般上会倾向相信并分享出去。
再鲁纳哈也给予相同说法,他说,假新闻容易被人相信,是因为民众倾向于相信与自己想法接近的事情。
“另外,有些假新闻‘半真半假’,从真实事件中撷取部分来制造假新闻,比方把旧的疫情数据当成最新的数据,或取10分钟短片中的30秒,使民众更难分辨真伪。”
假新闻可能会产生被恶意中伤的受害者,黄廷莹指出,如果被诬蔑的是公众人物,他们或许已经习惯(因为这是常见的政治策略)或有专业的团队帮忙解决,但也有可能因无法消弭群众的声音而引发情绪问题。
她说,如果受害的是一般普罗大众, 可能会感到不愉快、委屈或愤怒,也可能因此形成严重的心理创伤,会导致受害者痛苦、焦虑、情绪低落、恐惧,并且通常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要处理假新闻造成的情绪问题,黄廷莹建议,面对未确认真伪的新闻,我们需要保持警惕以防止上当。如果发现自己经常因为关注新闻而产生负面想法,可以尝试远离新闻或社交媒体等获取资讯的平台。
她解释,身体健康的前提就是心理健康;当发现自己开始面临情绪问题,首先需了解自己的精神状态,紧张、消极、失眠、没食欲、长时间情绪低落或无法专心做任何事,都有可能成为情绪问题的开端。
她说,若是消极状态并不持久,可以自己尝试一些技巧应对。首先可以试着从情绪产生的根源解决问题,也可以与自己信任的人倾诉或讨论,培养兴趣爱好和养成良好作息,也对情绪有正面帮助。
“若发现情绪问题已经严重至无法自己解决,需尽快寻求专业人士如心理医生的帮助。”
黄廷莹说,社会的理解也对心理问题的解决非常有帮助。根据2015年数据显示,马来西亚有29%的人面临着心理问题,相信在疫情之下,人数只会越来越多。
“社会需意识问题所在,并适当地给予同情心;切勿将他人污名化,这只会让他们不敢向外界求助。”
回到源头,要如何提防不落入假新闻圈套?再鲁纳哈授招,公众可以从新闻来源下手。“我们可以检查内容来源的真实性,如果看似可疑,非有权威性的可靠来源,就很有可能是假新闻。我们也可以向相关官方机构核对,比方关于疫情的新闻,可向卫生部获取资讯。”
他指出,公众也可以观察新闻内容、照片或视频,确认没有经过删减,有些假新闻也会修改时间线,把旧闻拿回来“翻炒”,最好是核对发表日期。
“不是所有网上或社交媒体新闻都是真的。当收到一个新闻时,请运用智慧,先评估和查证,不要只是想着成为第一个转发新闻的人。”
再鲁纳哈披露,通讯及多媒体委员会于2017年推出了sebenarnya.my事实查核网站,收录已经被相关机构否认的假新闻,公众也可以在线提供未经证实的资讯。截至2022年2月28日,共收获2亿9000万次浏览,平均每个月494万次,以及1万5270个公众资讯。
他指出,该会也发起了“Klik dengan bijak”运动,旨在教育和提高公众正确使用互联网的认识。
“政府对假新闻采取了多方面努力。只要假新闻还存在,我们就不会停止行动。”
假新闻充斥社交媒体,中学生也免不了成为误信假新闻的受害者。邓伊琦(16岁)曾经误信教育部会延长居家教学的假新闻。
“我看到这新闻,很自然就相信了,但因为渴望到学校上课,所以立刻和家人确认新闻真实性,发现了是假新闻。”
马燕妮(17岁)则坦言,自己在疫情初期有被假新闻骗过的经历,在发现真相的当下感到非常无语、愤怒且难过。她也因此汲取教训,加上看多了政府对提防假新闻做出的呼吁,如今在面对网络资讯的时候变得更为警惕。
“我希望大众尤其是长辈们,不要随意相信及散播未确定来源和真实性的消息,等官方认证和声明后才好转发。”
1.反应
联合通讯及多媒体部和警方,展开调查并对假新闻制造和散播者采取行动。
2.管理
与国外的网站或社交媒体平台如脸书、Instagram、推特、抖音、谷歌等合作,将可能会在国内引发恐慌及问题的内容下架。
3.积极主动
在通讯及多媒体法令第263条文下,可以封锁和限制散播假新闻的国内网站。
1.假新闻上传平台不在国内
一些已违反大马法律的帖文,在社交媒体平台所在国是没问题的。对于这类事件,MCMC会与该平台进行协调。
2.假账号
有些人散播假新闻时,会创建出“实无此人”的假账号,或冒充“真有此人”的亲友身份创建账号。
3.寻找违例者或证据不易
一些违例者是马来西亚公民,却身在国外,或者拥有多部手机。MCMC会没收手机进行分析。
对防疫造成负面影响
吴奕品:疫情当下,假新闻本就是相当严重的问题。内容列出假新闻可能对防疫工作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也从各种角度探讨,包括法律、心理层面及受害者的心声等等,是深入的报道。
内容铺排做得很好
彭美君:受访者选择得很适合,是行业内的专业人士。同时也有补上大众的反应,是很全面的报道。内容的铺排和衔接做得很好,尤其假新闻对心理层面造成影响的角度很新颖。
抽取重点 一目了然
白慧琪:喜欢学记们有整理出“MCMC应对假新闻的角色”、“MCMC面对的挑战”,在较重的题材中抽取重点出来,让读者一目了然。霹雳区学记能够找到官方机构受访,值得嘉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