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子又/雪兰莪八打灵公教中学;学记编号:B37032
你身边有一群人看似与普通人没什么两样,但如果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他们经常情绪低落、失眠、食欲不振、易怒易躁。他们的手指经常在“了结”与“活着”这两个按钮之间徘徊着,也经常对大众发出求救讯号,大众却把他们的症状当作是“矫情”和“麻烦”,有意忽视他们,甚至伤害他们。
他们,正是抑郁症患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逾三亿人罹患抑郁症。大众对抑郁症视若无睹的态度无疑是将他们推向死神的黑手。患者知道自己的痛苦不被理解,他们选择将自己的痛苦掰碎了吞下肚,让自己变成空洞的躯壳。
直到他们遇见一个可以倾诉的“树洞”,他们可以很安全地堆砌起秘密、生活的坎坷崩溃、感情的不顺抱怨。“树洞”以各种方式出现在网络平台上,有论坛、网站等,每天的留言迅速增长。
“树洞”是一位名叫“走饭”的网友在微博评论区开设的平台。走饭是一名重度抑郁症患者。十一年前她在微博上留下“我有抑郁症,所以就去死一死,没什么重要的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离开……”之后她以自我了结的方式离世。自此,这微博评论区便成了一个“树洞”,无数对生活绝望的人都在这儿留言。
难道这千千万万条留言的当事人只是在自我宣泄,说完就释怀了吗?社会大众没责任承担?并不是。如今抑郁已经成了困扰无数人的梦魇,抑郁的群体越来越庞大。可这不代表抑郁症所带给患者的痛苦已然减轻,更不代表社会大众不再需要关照抑郁症患者。相反的,我们需要停止嘲讽抑郁症患者了,并深深地自我反省。究竟什么因素让抑郁症越来越普遍?你自己会不会成了下一个需要依靠“树洞”存活下去的患者?你是否需要放缓脚步、定时鼓励自己、保持良好态度,是否应该对自己负上责任?
关照抑郁症患者不难,节庆时的一句祝贺语、街上偶遇的一声问候,甚至是隔着手机屏幕在社交媒体上的一个赞,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往往可以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原来并不孤独,自己原来一直都是被爱着的。
抑郁者患者要的其实很简单,即是送上有温度的关心和有实感的爱意。这些从来都不是社会大众吝啬给的。一声简单的问候总比一句轻蔑的讥讽高尚多了,可大部分人总是有忘记这个道理,总是把自己一时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上。
施比受更有福,让抑郁症不再普遍的小小举动从来都不需要等,而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施行?
**《噢!中学》专栏公开给各校的中学生投稿。写与中学生有关的时事评论,比如针对考试制度、教育制度、校园霸凌、家庭生活等,说说你对这些课题的看法。字数约500 字。有稿费。投稿电邮:[email protected]。(投稿者记得要注明文章的标题、中英文姓名、I.C. 号码、地址、电话号码、电邮、银行户口和所属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