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紫阳/吉隆坡中华独立中学;学记编号:B37075
“上前帮忙?还是不要吧,旁边那么多人围观,总有人会出手……”当我们看到一单突发事件时会上前围观,这时若是有人需要帮助,通常旁观者会这么想。是大家胆怯、自私或不够善良?都不是,而是旁观者效应在作祟!
旁观者效应又称责任分散效应,就是事发当下的围观者数量越多,大家需要承担的责任也相对地被分散和减少。大家认为其他围观者应该会上前援助,结果拖慢了给予帮助的时间。
相反的,换成是独自一人看到别人陷入困境时,人的头脑会闪出一个念头:当下只有我一个人在,只有我可以给予帮助,我该怎样提供帮助?此时我们会把帮助人的责任往自己身上揽。但是,一旦身边有其他人,大家则会开始推卸责任。
有关典型的案例非美国纽约的“吉诺维斯案”莫属。案发当晚,吉诺维斯从她经营的酒吧返回公寓,当她下车走向公寓时遭到一名持刀男人袭击。男人刺了她几刀,她大声求救,一个邻居站在窗口喊“放了这个女生”,原本男人要逃跑,但发现没人出来干涉,男人又继续行凶,吉诺维斯继续高喊,人们都只是站在窗口观望,没人再出声。最后有人报警,尽管警察在两分钟内抵达现场,但吉诺维斯已丧命刀下。通报者曾向警方表示自己不想牵扯在内,其他人说他们以为有人报了警。经警察调查,总共有三十八个目击者目睹这一凶案!
不久前,我在轻快铁上亲身体体验了旁观者效应。当时轻快铁抵达KLCC 站,大部分乘客都出去了,但座位依然爆满(当时我站着)。后来一位拿着拐杖的老太太走入车厢,乘客都在刷手机。轻快铁行驶时,乘客才放下手机看到老太太。令我震惊的是,大家没有如道德教育课本中的情节般让出座位,而是不断地看左看右看对面,仿佛期望其他人会把座位让出来。情况持续了几分钟后才有一位中年妇女站起来把座位让给老太太。我意想不到有这样的结果,因为当时坐着的乘客中不乏青年和青少年。
虽然这不是紧急或危难事件,却真实地反映了“旁观者越多,提供帮助的人越少”的说法。除了责任被分散,也有其他原因能解释,其中一个就是大家太在意别人对你的看法。例如我们看到一位男性和女伴吵架,突然他出手赏了女伴一巴掌,如果你是单独一人看到这情况,或许会上前好言相劝;但如果那女性被赏了一记耳光后大家都围了过来,此时大家会“三思而行”,担心自己若是出手相助可能会变尴尬或是被嘲笑等等。
想想看,当有一天你是事件中的主角,事发的当下很多围观者却没有一人愿意帮助时,你会怎么做?是当机立断点选一名看起来会提供帮助的人,指着他说“你你你,穿黑衣的先生,你可以帮帮我吗?”,让大家的注意力集中在他身上,使他自觉要扛起帮助你的责任?
如果我是现场的旁观者之一,就算没有被点名,只要有足够的能力且安全能得到保障,我会立即采取行动或设法让其他围观者一起上前给予帮助,即使有所谓的尴尬也不就几分钟,而这令我们尴尬的行动可是在帮一条活生生的人命啊!
**《噢!中学》专栏公开给各校的中学生投稿。写与中学生有关的时事评论,比如针对考试制度、教育制度、校园霸凌、家庭生活等,说说你对这些课题的看法。字数约500 字。有稿费。投稿电邮:[email protected]。(投稿者记得要注明文章的标题、中英文姓名、I.C. 号码、地址、电话号码、电邮、银行户口和所属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