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雪隆区学记负责人 钟嘉伟
图/文:林秦伊 B37072 吉隆坡坤成中学、陈愿莹 B37080 吉隆坡坤成中学、李芯桐 B37085 吉隆坡坤成中学、潘思忆 B37086 史里肯邦安中学、郑依羚 B37094 首都镇达美中学
从刀耕火种到如今高楼大厦林立,人们已经从昔日的“车、马都很慢”变成了现在随时都可以各国各地来去自如的时代。科技无疑是驱动人们发展进步的主要动力,而各民族早期使用的生活物品或器具,也慢慢淡出了人们的生活。部分用品也从过去的实用性转变成了观赏性,并且添上一份历史价值,静静摆放在文物馆。
学记组队前往吉隆坡中央艺术坊,采访集珍庄民族文物馆创办人兼馆长姚守穰,带领大家一窥文物背后的故事。
姚守穰:結合畫廊古董店
集珍庄民族文物馆收藏大量具有浓烈民族色彩的婆罗洲文物。姚守穰表示自己的文物馆属于“两栖动物”,是画廊与古董店的结合,在馆内展示艺术品的同时,还为客人提供交易古董的服务。
姚守穰开办古董店的想法,得追溯回1990年的机遇。当年他出差到了新加坡,偶然间看到商场内的一间古董店,门内摆放着的一副瓷质棺材深深吸引了他的目光。这副棺材长约3、4呎,上面绘制了色彩缤纷纷的图案。据店主的讲解,棺材是二次葬礼拿来放骨头用的。店内的摆设也让他感到惊艳,有各种各样的土人木雕,这些木雕的形状很怪异,甚至有些看起来相当可怕。
那一刻,这家古董店燃起了他想了解土著的念头。当时还不到30岁的他,觉得进入这个行业的机会很渺茫,因为他在画廊内还是一个新手,对古董也一窍不通。所幸这家古董店的老板细心地向他介绍相关知识,还分享了自己在亚洲各地探险的经历。在那之后,姚守穰便拜了古董店的老板为师。
后来他的师父也到访过他父亲——姚拓的画廊。仔细了解后,他让姚守穰按照画廊运作的方式创办一个婆罗洲文物展览馆,过程中还给予他支持。最终,这个展览一炮而红,他也继续在婆罗洲文物收藏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藤籃珠子越精美越貴
姚守穰的职业生涯遇到的有趣事情非常多。其中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东马少数民族所制作的小孩藤篮,藤篮上会有珠子或珠绣的精美饰品。珠子越多或越精美,也侧面显示了该藤篮更高昂的价格。有一回,他去到一个土著乡村,村内所有人都会把婴儿放在这样的藤篮里。经过了解后,他开始好奇谁家的小孩藤篮是最漂亮、最好看的。
在得到所有居民都统一指向的地址后,姚守穰便登门拜访,为的是一睹那藤篮的漂亮之处。招待他的是藤篮的女主人,聊天的过程中姚守穰也询问了藤篮的价钱。女主人开价2万5千令吉,比普通藤篮的价格高上10倍。
女主人坦言她的藤篮是祖传三代的,同时村里的人深信这个藤篮有魔法,只要村庄里有早产儿时,借用她的藤篮背一背那个婴儿后,婴儿就可以平安成长。姚守穰觉得这个藤篮的确对这个村庄有着特别的意义,他也不夺人所好,只是拍下了一张照片作为纪念。
分享“花轿上披着的红布”
姚守穰分享他收集到最特别的文物──一块布,这块布上有着红红绿绿的花,还有两只喜庆的麒麟,显然是办喜事会用到的布。可大部分人想不到的是,这居然是以前花轿上披着的红布。
这块红布上还有绣着“合顺号,小红门”这6个字,可以由此推算出这是以前花轿公司的名字,也是最早期的广告。不过姚先生也提及,因各个地区有不同的文化和特色,所以很多文物之间都没有可比性,它们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部分面具爲驅病魔所用
姚守穰也称,在他的文物馆里所挂着的部分面具,是土族巫师用来驱病魔用的,因为他们坚信灵魂会被一些更邪恶或长相凶狠的灵魂震慑。这也是那些面具都长得特别吓人的原因。
说到面具这个话题,他与我们分享了一个特别的故事。在刚接触古董的第四年,他到印尼婆罗洲去找到了一名据说是当地法力无边的巫师。机缘巧合中得知那名巫师已经退休了,他还愿意把自己那么多年的作法面具卖给他,而其中一个面具如今还挂在文物馆。姚守穰说,那个面具是通过转移病魔到木人里,再把那个木人丢进河里或偏僻的森林里,来驱走病魔。
姚守穰认为在文物馆里收藏这些棺材及作法面具等,其实并不可怕。他始终相信灵魂是独立的个体,它们有着独立的思想空间。所以他相信棺材、面具、作法用具从始至终也只不过是一个用具罢了,无需感到害怕。
文物馆里还有几副二次葬礼用的棺材,棺材上有着许多精美的雕刻。姚守穰表示大多数会使用这些棺材的人都来自富裕之家,因为这需要工人到森林深处去找寻最壮实、最粗的树木,再把它砍下来,以人力的方式搬运到村庄里,让雕刻师雕刻上精美的图案。
結語:文物代表民族文化習俗
文物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习俗以及生活方式,它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能够从中认识社会上的多元文化。
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那是他们的特色和自身民族的骄傲,外人不能越界评定。如今,许多对这方面有研究的群体纷纷开启文物保护与修复,也有不少人在收集各式各样的文物,将它们保存起来,让后世子孙都能见证前人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
文物工作者是时光的见证者,是历史的解谜人,更是文明的守护者。正因为有了他们,我们才得以从文物中一窥历史真相,从历史中触摸文明的脉搏。一代又一代文物工作者,在时光流转中潜心钻研,在喧嚣的世界中专注探索,拭去了文物上厚重的尘埃,同时也为一个民族厘清了文明的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