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17 22:46:57 
4专家分析习俗语言 领略中华文化无尽魅力
年轻人

指导/雪隆区学记负责人 蔡瀞贤

联合报道/雪隆区学记:李建亨 (B34065 梳邦再也滨海国中)、李建澔(B35018 梳邦再也滨海国中)、冯诗惠(B35049 八打灵公教中学)、许玮婗(B35074 吉兰丹巴西敦布玛拉理科初级学院)、锺紫芯(B35089 加影育华华中)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由新纪元大学学院主办、加影育华华中华文学会联办,星洲日报《学海》周刊为指定媒体的“全国中学生中华文化营”,带领大家探索中华文化的魅力!

筹委会在疫情下持续推广中华文化,并把营会搬到线上进行。本报《学海》学生记者整理了营会的精彩内容,让读者也能体验中华文化的丰富和多姿多彩!

安焕然:透过谐音趋吉避凶

为期四天的第18届全国中学生中华文化营,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学生参与。

新纪元大学学院中文系教授安焕然博士主讲“华人农历新年习俗漫谈”,当中着重谈中文用词和文化底蕴。他指出,我们在谈华人习俗时,首先应该了解中华文化的根本内涵和本质。

“华语的特色之一就是有声调。古代汉语有平、上、去、入声;现代汉语则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例如:“数”读成第三声时表示查点数目,而读成第四声时则指数目。”

华语声调的特色延伸出谐音替代与趋吉避凶,常用于华人农历新年。例如:年糕象征年年高(糕)升,倒贴福字象征福到(倒)了。而新年打碎东西时嘴里会说“碎碎平安”,象征岁岁平安。

妙用谐音文雅讨喜

这不是迷信,而是文化的内蕴,由此可见,中华文化是一个强调象征的文化,因象征而联想。广告商会把成语利用谐音替换加以翻造,赋予新意义,富幽默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例如热水器广告词,“万家乐热水器,随心所‘浴’”。谐音翻转、翻造本是中文的特色,如果妙用将会是非常文雅和讨喜的。

“华人文化里有很多具有象征意义的吉祥物也利用了谐音。例如:蝙蝠象征‘福气’,因为‘蝠’和‘福’同音。”

然而,事物有正反两面,近代年轻人胡乱使用谐音替换,称作“谐音梗”,例如:“鸡”(击)败你,这些生硬翻造的谐音,或许没有对错,但却反映了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安焕然表示,语文是文化的载体,不应该胡乱翻造得粗鄙和俗气。

新纪元大学学院中文系教授安焕然博士主讲“华人农历新年习俗漫谈”,谈中文用词和文化底蕴。
新纪元大学学院中文系教授安焕然博士主讲“华人农历新年习俗漫谈”,谈中文用词和文化底蕴。

黄英威:声音变化助表情达意

“练声先生”创办人黄英威主讲“声音形象的魅力”,强调需要通过练习,才能体会声音形象。声音的变化可以通过呼吸大小的变化和咬字力度的松紧来改变。要做到以声音感染人,需要用全身控制声音。

“若想把唐诗念好,首先需明白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意思、赋于呼吸、咬字和声调。想要让声音听起来更有力量,可通过跺脚来配合声音。”

我们的视觉也和声音有一定的关联,当眼睛集中看字的时候,声音自然而然会变得聚焦。

总的来说,声音要有魅力,需要注重每个词句所带出来的重点,运用声调的变化,塑造符合该角色的声音,并且每个字都要清楚,这样才可以表情达意。”

“练声先生”创办人黄英威(上)主讲“声音形象的魅力”。
“练声先生”创办人黄英威(上)主讲“声音形象的魅力”。

李永球:七夕节古代妇女乞巧

华人除了有象征吉祥好运、两情相悦的节日,祭祀祖先的节日也不少!著名文史与民俗专家李永球,讲解了农历七月的华人节日。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寓意美好爱情的七夕节。李永球表示,七夕也被称为“乞巧节”,这是因为民间有妇女向织女星神乞求智巧的习俗。据说七姐是天上的织布能手,所以古代妇女乞巧,目的是乞求她传授心灵手巧的手艺。

“广东妇女会祭拜七姐,在初六晚上供上丰富的祭品,而这些祭品主要是女性用品,以及用来祭祀牛郎的稻秧。祭拜方式体现了当时农业社会的“男耕女织”。此外,七月初七的水,被广东人视为圣水。当天的水,大多数人都会盛下来常年使用,据说可以治病。”

潮州孩子15岁“出花园”

根据潮州人的习俗,潮州孩子从出世到15岁,会受到花公花婆,也称之为‘婆神’、‘床母’,既婴孩保护神的保护。在15岁(虚岁)那一年的七夕,就会举行出花园仪式,象征从此脱离公婆神的保佑。

出花园当天的习俗非常多,仪式为沐浴12种花水,孩子需要穿上母亲缝制的肚兜、外祖母赠送的新衣服和木屐,还要待在房间不可外出一天。在七夕这一天,孩子也会吃猪肚,这象征着换肠肚。

潮州人在祭祀时也不马虎,会在床上祭拜公婆神,以大箩筐供上12碗番薯汤圆、12杯酒、红桃粿、酵粿、三牲等等食物。孩童需要咬下一个煮熟的鸡头,吃汤圆、面条和有5种食材(鱼、蟹、猪肝、豆芽和芹菜)制成的“五碗头”。孩童也需要在宴会上坐大位,接受亲友的勉励。

出花园这个习俗其实背后蕴含的寓意深重。通过这个习俗,老一辈的先贤勉励孩童洁身自爱、奋发图强、出人头地,对国家做出一番贡献。福建人在七夕这一天的风俗,也与潮州风俗大同小异。

中元节有社区联谊意义

当然,农历七月还有一个禁忌很多的节日——中元节。

李永球指出,中元节基本上分为三大类,即中元节、盂兰节及鬼节,佛教普遍称之为盂兰节。这节日源自目犍连抢救堕入恶鬼道的母亲的故事;也有民间传说源自和尚结夏3个月的修行后,接受各方供养,功德回向给地狱众生而开始的。

“民间信仰吸取了中元节、盂兰节及儒家的祭祖元素,成为鬼节。七月初一地狱鬼门开,月底鬼门关。总的来说,七月十五是个超度先人孤魂的节日,以获得保佑和平安,但背后的意义主要是社区的联谊,透过互动完成祭祀,提升对彼此的了解。”

大马文史与民俗专家李永球为学生讲解农历七月的华人传统节日。
大马文史与民俗专家李永球为学生讲解农历七月的华人传统节日。

廖文辉:冬至吃汤圆及祭祖

新纪元大学学院东南亚学系系主任廖文辉主讲“谈古说今话冬至”。他说,中国先贤在千多年前观察天文俯察地理,发现了一年有二十四节气,冬至便是其中一个节气,因此依据这二十四节气来生活。但马来西亚的气候和北方国家不同,无法依据二十四节气来生活。在这二十四节气中,一些比较重要的节气演变成节日,马来西亚华裔也有庆祝这些节日。

“冬至是冬天到来的意思,也有人当作冬天正式到来。但冬至的意义在我国有一些调整,毕竟这里没有冬天。冬至是祭祖的节日之一,和清明节、中元节是同一类节日。”

冬至多落在12月22日

冬至是怎么被发现的?先贤用一种叫土圭的道器,像是在泥土插根木头,以此观察太阳的移向,并算出了冬至。冬至是最早被发现的节气之一,时间并不固定,但大多都是在12月22日。

冬至这一天,是北半球白天最短的一天,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昼短夜长。冬至时,太阳是在最南方,因此也被称为南至。因为白天最短,所以冬至也叫短至。冬至后,太阳开始向北移动,白天开始变长,气候也慢慢转换成春天。冬至是阴气最深的时候,冬至后阴气衰退,阳气开始旺盛。

“冬至是从汉朝开始的。当时的朝廷会祭天,因为认为天是最大的,凡事都要向老天学习。除此之外,他们还会祭拜神仙和祖先。在汉朝末期有一个习俗,人们会送给父母一对袜子。这是因为冬至时天气寒冷,阴气特别重。这习俗一直维持到明朝。”

水饺与馄饨馅料不同

冬至时有很多传统美食,比如汤圆、水饺、馄饨等等。水饺和馄饨的区别不大,就是馅料不同。在南方,老百姓都是吃馄饨。吃馄饨的习俗是从南宋时期开始的,也是拿来祭拜祖先的食物。馄饨和汉朝有关系,当时北边的匈奴经常侵入边境来抢夺货物。相传匈奴有两个残暴的首领,一个叫混氏,一个叫饨氏,老百姓很讨厌他们,于是用皮把肉包起来,取名为馄饨,再把它吃掉,以发泄心中的怒火。

“南方称为馄饨,北方则称作水饺。水饺在最早期的名字是叫捏冻耳朵。相传汉朝的医圣张仲景告老还乡时,正值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因此,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

潮州吃鸭母卵 客家汤圆是咸

在马来西亚,汤圆是冬至不能少的传统食物。关于汤圆,家人一定曾说过,吃汤圆就代表长大了一岁,还有一些会说,今年几岁就吃几粒汤圆。在冬至时,我们会拿汤圆来祭拜祖先。

“冬至在不同的籍贯也有不同的习俗。我国有福建、广东、海南、客家和潮州这五大籍贯,潮州吃鸭母卵,也就是鸭蛋的汤圆,而客家的汤圆是咸的。”

新纪元大学学院东南亚学系系主任廖文辉博士讲解冬至的文化。
新纪元大学学院东南亚学系系主任廖文辉博士讲解冬至的文化。



文章来源 : 星洲日报 2022-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