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28 15:19:33 
疫期患心理疾病风险增 小心疑病症缠身
年轻人


学生记者专题报道:指导/霹雳区学记负责人麦肖剑

联合报道/霹雳区学记:萧锦彬 (PK2224 怡保三德国民型华文中学)、刘亦慷 (PK2223怡保三德国民型华文中学)、李紫莹(圣母玛利亚中学 PK2234)、林欣颐 (安顺三民华中 PK2321)、李紫萱 (安顺三民华中 PK2322)

疫情期间,心理疾病患者日渐增多,你是否相较于以前感受到了更多的压力,甚至感觉心理开始出现问题?你是否曾经因担心自己确诊而感到压抑,开始做出过于极端的防疫行为?

对此,学记采访了马大心理医学副教授黄章元医生,一探如今的社会心理问题与疫情之间的关系,揭示疫情之下的“被害妄想症”——或是更准确的医学用词:疑病症。

疑心作祟过度警惕成压力

自冠病爆发以来,民众常会因对病毒不了解而形成过度担心。在病毒笼罩的环境下,各种困难及压力接踵而来,让人无从应对,难以心安。

为了人民安危,政府推动了各项政策,包括不同名目的“行动管制令”,以减少确诊病例。受到行动限制的民众只可待在住所,不可随意出行,无法自由行动所带来的压迫感,更是为本就无法心安的情绪添增不少压力。

疫情初期面对各种政策,民众无从反抗,为了确保日常生活安稳,人们只得开始“囤货”,争先恐后抢购生活必需品,结果造成“恶性循环”,无需添购日用品的民众也不免担忧起来,纷纷加入抢购阵营。

另外,也有人从外地回乡时,因有了对病毒的警惕,便自发性自我隔离,结果一些不明真相者见状开始说三道四,谣言散播于邻里间,不实言论慢慢扩展。这些误导性言论可能使得周遭的人成日忧心忡忡,担心自己受病毒侵袭,活在恐慌之下。

因疑心作祟,有的人对周围的一切都抱着过度的警惕心,不管何时何事,都担心自己会感染病毒。在如此不安的环境下,压力油然而生,抗压能力较弱者可能患上心理疾病。但这病因是否因为疫情?

黄章元医生表明,心理疾病一直都存在,但许多人也的确因为疫情的影响,而产生了心理问题;相较于以前,疫情期前的心理疾病患者人数,确实有显着增加。

马大心理医学副教授黄章元医生
马大心理医学副教授黄章元医生

未知造成恐慌焦虑

黄医生指出,疫情初期,对病毒的未知造成了民众的恐慌,毫无头绪感使到人民处于紧绷的精神状态,无尽的封锁则使这种恐慌因为失去活动自由,而转换为焦虑。他举例,疫情爆发后的农历新年,有因行管令已长时间不能与家人团聚的病患,在听到新春爆竹声后因思乡之情而情绪崩溃。

他解释,疫情与民众轻生案例有着连带关系,疫情间的封锁、社交隔离、失业以及收入的减少,会让许多患者有轻生的想法。

不过从疫情初期的恐慌到如今与病毒共存和对确诊人数的麻木,他指出,患有精神疾病的病患有逐渐减少的趋势。

环境性格影响患病几率

黄医生披露,一个人会患上心理疾病可能源自于三个因素:患者的周遭环境、性格及抗压能力、患者的责任和收入

第一个环境因素,他举例,有家人作为倾诉的对象,提供精神上的支持,会降低患上心理疾病的概率;反之封锁期间若没有家人的陪伴,会增加患上心理疾病的可能性。

他说,至于第二个性格及抗压能力因素,是指抗压能力较弱以及性格内向的人士,相较之下更容易患上心理疾病。在面对疫情下的突然转变,内向的患者若没有发泄渠道,没有及时宣泄与放松自己,患上精神疾病的概率就会增加。

他表示,在家中的责任与收入也是重要的因素,若一个人作为家中唯一经济来源,疫情下收入减少,也会使其更容易患上心理疾病;相反的若家中有其他经济来源,即使收入减少,所面对的压力也不会增加。

“疫情的影响不只体现在民众的情绪和收入上,还包括了民众的日常活动。较好动、平日喜爱出外户外活动的群体,面对疫情的封锁只能在家,无疑承受的冲击更大;反之,对于较少户外活动的群体则影响程度较轻。”

患者会出现极端行为

疫情会提高患上心理疾病的风险,其中一种心理疾病,就是疑病症。黄章元指出,许多民众都有疑病症,即过度怀疑自己患病;由于过于精神紧张,患者时常会因为一点小症状如普通伤风感冒,就怀疑自己染上了冠病而前往检查。

他进一步举例,有些疑病症患者会有较极端的行为,包括反复洗手导致手掌脱皮、进入家门前要把手脚洗得非常干净、回家后的衣服要反复清洗。 “疑病症会让这些轻微的强迫症症状,在疫情下尤为明显。”

他解释,疑病症会让患者产生焦虑及对身边的事物过于敏感,患者的过度紧张难以安抚,会让身边的家人朋友感到压力。

少看社媒夸大资讯

自从疫情爆发以来,由于出门次数减少,民众都偏向透过社交媒体来跟进疫情;而很多时候不正确的信息都会让误信的民众过度恐慌,自己吓自己。

黄章元举例,社交媒体容易把较小的事物夸张化,比如一万名民众接种了疫苗,而当中有一人出现问题,社交媒体就会把个案放大及夸张化,而不去在意成功接种疫苗的百分比。

“让自己保持精神健康的第一步,就是减少依赖非官方的资讯,以免让自己时常处于焦虑的状态。”

他也表示,民众在面对政府的行管令时,除了勿过于深信非官方网站的资讯以免被误导,也要学会变通,不是单纯的封闭自己,应该多与家人沟通,与朋友保持联络,同时也应培养新的兴趣爱好,例如学习新语文或多阅读,而非一成不变,游手好闲。


64人参与调查 半数因疫情感压力

采访小组配合此课题,特别展开了一项线上小调查。此调查共有64人参与,以00后为主(占65.6%)。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一半的参与者(59.4%)因为疫情而感到压力。

你是否因为疫情的关系而感到压力? 64回应者

这些感到压力的参与者中,50%的人表示压力大多来源于家人。在进一步的解释中,有者指出,他们在意家人甚于他人,压力来自于总觉得自己没注意卫生安全,害怕会因为自己染疫导致拖累家人。值得注意的是,三分之一的人压力来源是陌生人,其中的原因包括害怕自己确诊招来他人责怪。

你的压力通常来源于什么群体? 38回应者

多数的受访者在疫情下都面对经济问题,有的因为经济问题导致离婚,有的因公司倒闭而破产。

随着人们逐渐适应疫情下的生活方式,人们除了习惯大量购买口罩和洗手液等防疫物品,也倾向于宅在家里,对外出感到抗拒,也引发对自己社交能力下降的隐忧。同时,学生也因为无法参与线下活动,而缺乏了许多的学习机会与体验。

学记感言:配合政府做好防疫

在线上调查反馈中,我们看到许多人都深受疫情影响,甚至在全民欢庆的节日,民众也无法尽情享受。在这种低沉的气氛下,人们的迷茫无助和烦躁焦虑,都展现出对疫情的无奈与不适应。疫情之下,任何人都有几率感染病毒,我们能做的唯有尽力配合政府,做好防疫措施。

疫情虽然来得猝不及防,但只要全民合作,众志成城,相信我们终有一日能够战胜病毒,大家都能回归往日的生活,体验美好的人生。



文章来源 : 星洲日报 2022-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