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霹雳区学记负责人麦肖剑
报道/霹雳区学记:
PK2408 江豪轩 金宝培元华文中学
华文对许多中学生来说如同“双刃剑”,它蕴含与生活紧密相连的词句和知识,却也让大部分中学生叫苦连天。有学生指出,近年华文考卷越出越难,使他们学习生涯挫折连连。
根据2020年大马教育文凭(SPM)成绩分析报告,22.6%考生获取华文科特优(Cemerlang,A+、A、A-),大部分考生即63.8%考获优等(Kepujian,B+、B、C+、C)。
拯救华文,一方面有赖于华文老师孜孜不倦,努力培养学生对华文的兴趣,对此本篇报道采访了退休资深老师梁慧贤;另一方面是传承者——中学生对学习华文的看法,他们揭露了学华文时面对的酸甜苦辣,让大家知道中学生的挑战,以及他们坚持学华文的原因。
梁慧贤教学年资为30年,去年尾退休前,是金宝培元华中语文科系主任。
她感叹,当华文老师是一条困难艰辛的道路。“在华中,华文老师会有许多额外的工作。”尽管如此,她坚信华文是母语教育,必须努力维护,传承千古流传的中华文化。
对华文逐渐被忽略的现象,她认为,有学生对华文科没兴趣,甚至对它嗤之以鼻,因为升学时华文并非主要科目,加上要考取好成绩不易,所以得过且过。另外也有优异生为了在升学成绩单上更有优势而放弃报考。
梁慧贤认为,中学生在华文科的弱点是少说、少写、少读、少听,有时在学校更是方言当道,主因可归为缺乏热爱华文的心态。为此她提出了一些学习妙招,希望可以为学子授业解惑。
问:如何改善中学生对学习华文的偏见?
-有一句马来谚语叫“Tak kenal tak cinta”,意即“不相识则无从相爱”,所以可以通过和中华文化相关的活动比如挥春、诗歌朗诵、中秋灯谜比赛,让学生认识并接触优美且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进而对它产生兴趣,然后爱上它。
-多阅读华文,因华文有趣而想去接触,不是为了考试被迫读。
问:如何加强华文成绩?
-多读多写多听,多用华语交流。
-聆听专业广播,观看有素质的节目。
-养成阅读习惯。
-学以致用,多实践,多参加(或观看)活动,比如辩论、演讲、生活营。
-办读书会,阅读心得交流,让学生互相观摩和学习。
古玛厉斯(17岁,金宝培元华中)是印裔学生,但从4岁幼稚园起至今都接受正规的华文教育。他父亲认为,学习华文在这个多元社群里非常重要,可协助促进沟通和社会融洽。古玛厉斯本身也想过,华文逐渐成为国际化语言之一,学多一门语言对未来有所助益,所以他十分感激父母把他送到华校。
对于非母语者而言,学习华文可谓难上加难。古玛厉斯刚开始对形象化的汉字非常有兴趣,不过随着课程越发深入,他慢慢害怕学习新词和谚语,上了中学后更难以理解诗词和文言文,使华文成了成绩最不理想的科目。
然而,古玛厉斯始终以坚韧不拔的心学习华文:“我不会因华文的难而放弃,更不会坐以待毙。哪怕我进度慢,我也会慢慢学、慢慢读,直到自己搞懂。我坚信,世界上没有失败,只有轻易放弃的人。”
为此,他专心致志,努力做好功课,并从四年级起进行课后补习,有问题就请教老师。皇天不负苦心人,他在小六评估考试中的华文理解及华文书写获得乙等成绩。
在疫情期间,古玛厉斯家中网络不佳,难以远距离学习,但他坚持自学,通过Youtube搜寻合适的华文教学视频,让自己停课不停学。
古玛厉斯表示,自己是一名书虫,极爱阅读报章和小说。他家中藏有琳琅满目的书籍,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次阅读的儿童故事《糖果屋》。他热爱书籍带来的智慧和知识,从中也累积辞藻和文学知识,从而学以致用。平日他会在学校举办的书展购买中文书,或到图书馆投入书香之中,并且和朋友们交换书看。
由于就读华中,古玛厉斯接触的同学基本上都是华裔,热爱社交的他常主动和同学交流。他坦言,家里没有人能和自己以华语聊天,只能珍惜在学校里和同学相处的时段,不仅有助于华文组织能力,还可以理解友族的文化和习俗。虽然有些同学不相信他的华文沟通能力,但他依然坚持口操华语,相信可解除他们的刻板偏见。
“我会努力更上一层楼,使自己的华语和母语者一样流利。”
古玛厉斯还是华文学会一员,他认为参与课外活动是个提升华文的方法,比方在该会举办的营会中,他不仅学到了辩论,还理解华裔先贤坚持华教的初衷。
古玛厉斯表示,自己会坚持学习华文,并在大马教育文凭考试中报考华文。“学校考试只是审核个人学习能力,并不代表一切,我不会被不理想的成绩击垮!”
他笑说,他曾暗自发誓不让自己的华文成绩不及格,只要付出足够的努力,坚持阅读习惯,便问心无愧。身为非母语者,他认为所有人都可以学华文,并强调:“只要坚持不懈,没什么是不可能的!”
曾被评选为下午班模范生的陈俊玮(17岁,金宝培元华中)打趣道,华文博大精深、深不可测,如蒙上一层面纱般吸引。不过尽管他热衷于华文,但考卷艰深的内容也让他苦恼,文言文和古韵文让他非常头大,除了需要背诵众多的通假字,还需要以古人单字句子结构去理解。
最令他感压力的是在考试时限内完成一篇优美的文章。“我对作文的想法很多,考试时却总是难以准确表达,还常词穷,因此发挥不稳定,常被老师评为离题或过于口语化。”
然而,他也创出了自己的一套华文学习法。概述题型方面,他认为作答前应找出文章里的基本人事物,快速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作文部分,他则认为中学生应该以自己平常接触的题材来选择合适题目,比方想法天马行空、生活经验丰富,就以记叙文为书写方向;逻辑分析能力好,建议选择议论文或说明文。
陈俊玮表示,中学生喜爱在交谈时加入“罗惹语”(bahasa rojak),但若想训练文笔,平日里以华文为主的交谈也不应忽略,可以让表达能力更加通畅,回答问题水到渠成。
他认为,阅读习惯对学中文也有帮助,可以从精简的小故事开始,还有就是小说,不但可以提高写作能力,学习如倒叙、插叙等呈现手法,还可以让文笔更具体及有画面感,下笔如有神。除了中国四大名著《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他也推荐名人传记和《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他说,以华文为媒介语的课外活动也能吸引中学生对华文的兴趣。他印象最深的是参与辩论比赛,和队员们一同脑力震荡,理解社会时事,还可以训练口才。他也热爱华文学会活动,通过生动有趣的游戏来理解死板的文学知识,另外也活跃于书法比赛。
“如果身为母语者的我们都抛弃华文,那还有谁接受华文呢?”对陈俊玮来说,学习华文不仅仅是责任,更是一种信仰,他希望通过自身的推广,让更多友族接触华文。
本人对华文一直带有相爱相杀的矛盾感。我对华文拥有浓厚的兴趣,在华文科里付出了比其他科目更多的努力,却难以在考试里获得佳绩,所以就浮现了写这篇报道的念头。在采访的过程中,我得以认识华文老师及社会保留华教的努力。当前人的付出让我们后辈有完善的华文学习制度时,中学生又有什么借口不把握好母语呢?
希望此篇报道可以改正中学生普遍上对华文的偏见,激励我们学好母语,让自己的华文水平百尺竿头,更进一步!